2023年来,新余市财政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做好资金保障,加强财政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支持人才强市战略纵深推进。
一、聚焦深化学习强思想,着力狠抓人才工作落实。一是局党组专题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局主要领导多次对人才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全局上下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求,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科室协同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对照《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 服务新余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新余市名家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新余市规上企业人才评绩并行管理办法(试行)》、《新余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细化局内部分工、任务举措,明确责任主体,常态化调度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聚焦精准施策引人才,着力提升人才发展动力。一是加大人才发展投入。2023年全市财政部门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将人才发展资金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保障,市本级预算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900万元,加上上年度结余资金290.9万,共计1190.9万,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购房补贴、创业扶持及人才激励等。此外,积极争取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543万元,其中创新领军人才长期项目、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项目、科技创业高端人才项目1375万,选调生安家费98万。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为人才供给提供教育支撑。市本级安排教育领域专项资金7975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1.52亿元,同比增长7.58%。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为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市本级安排科技专项资金850万元,其中科技发展专项770万,科普专项80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4亿,占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
三、聚焦搭建平台聚人才,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市本级预算安排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经费20万、院士工作站和海智计划工作站建设经费30万,对新批准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进行补助,推进我市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二是支持重点产业急需人才招聘。开展多场人才招聘对接会,落实“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才聚渝钤地 智荟工业城”等引才活动经费,助力我市引进、锂电、光伏、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对我市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予以补助,深化拓展与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和合作。三是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市本级预算安排名家计划经费200万、规上企业人才评绩并行经费5万和“三名工作室”建设经费34万,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放开手脚投身“双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四、聚焦优化服务留人才,着力增强人才留渝吸力。一是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系列服务政策。支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按标准拨付引进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安家生活补贴和本土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特殊补贴、技术技能人才一次性生活补贴;为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次体检服务,同时由用人单位为高层次人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对人才公寓租金进行减免,解决人才安居问题,提升人才公寓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提供人才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持续加强金融帮扶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信贷工具作用,有效缓解中小微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向172户中小企业发放“财园信贷通”7.42亿元,向3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发放“财农信贷通”贷款1.34亿元,为全市5家企业担保“科贷通”贷款1300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96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3800余人次。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8355.05万元(中央就业补助资金6980万元,市县就业配套资金1375.05万元),有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为应用型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
五、聚焦强化监管提质效,着力落实资金绩效评价。积极会同主管部门加强对人才资金监管,强化支出责任,确保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合理、管理规范。同时实施人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落实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对每一笔人才资金编制项目绩效,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资金预算挂钩,从预算执行情况、使用效益等方面加强对人才资金的绩效评价,确保人才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六、聚焦严抓培训夯基础,着力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坚持把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作为支持全市人才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序组织好财会人员初、中级考试,参考3269人;开展好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本级共有1000余人完成继续教育。举办全市规范发放津贴补贴暨财会管理工作培训班,提高财会人员管理水平和纪律意识。制定和严格落实业务技能培训、干部素质提升计划,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培训和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的积极性;依托学习强国、网络学院等网络平台组织干部开展自学,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丰富“面对面”学习形式,举办各类教育培训9批次,培训588人次,助力广大财政干部增强履职能力。